說到消弧線圈,這個對于電力人來說并不陌生。那么你了解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嗎?它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注意哪些內容呢?今天這篇文章,筆者就來和大家一起談一談。
消弧線圈,百度百科給的定義是:“顧名思義就是滅弧的,是一種帶鐵芯的電感線圈。它接于變壓器(或發電機)的中性點與大地之間,構成消弧線圈接地系統。”
這上面提到了幾個關鍵詞:“滅弧”、“變壓器”、“中性點”、“消弧線圈接地系統”。既然有接地系統,那就有著與其相對應的接地方式,而中性點的接地方式,恰恰是理解消弧線圈基本原理的重中之重。
所謂中性點,就是指發電機和變壓器的三相繞組星形接線時的公共連接點。
電力系統中性點的接地方式則有以下三種:中性點不接地、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、中性點直接接地。前兩種稱之為小電流接地系統,第三個稱之為大電流接地系統。
中性點接地方式是有規定的,主要有以下幾條:
1. 3~10kV系統,大多采用中性點不接地的運行方式。
2. 3~6kV系統中單相接地電流大于30A、10kV系統接地電流大于20A、35~60kV系統接地電流大于10A時,采取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的運行方式。
3. 110kV及以上系統,一般采用中性點直接接地的運行方式。
4. 對于220/380V低壓配電系統,為了得到兩個不同的電壓級,采用中性點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線制。
消弧線圈接在中性點與地之間,其伏安特性接延線性。
正常情況下,中性點與地是同電位的,消弧線圈上沒有電流流過。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,中性點電壓升高,在該電壓作用下,消弧線圈上將會產生感性電流,與流過故障點的容性電流方向相反。
如果適當選擇電感線圈的電感大小(匝數),使接地電流減小,消弧線圈的感性電流與非故障相的容性電流就可以基本互相抵消,使得接地點的容性電流限制在允許范圍內,也使得故障相接地電弧兩端的恢復電壓速度降低,達到熄滅電弧的目的。
事實上,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,是有著一定的優點的。
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提高供電系統的可靠性、發生永久性接地故障時不被動、對全網電力設備有保護作用。
鐵芯間隙的存在可防止鐵芯飽和,使線圈的電感在一定范圍內基本恒定。中性點電壓和通過消弧線圈的電流將呈線性關系,保證消弧線圈起到應有的補償作用。
消弧線圈的鐵芯上設有主線圈和電壓測量線圈。主線圈一般采用層式結構,每個芯體上的線圈分幾部分,不同芯體的線圈連接處的電壓,不應達到危及絕緣的數值。測量線圈的電壓是隨不同分接頭位置而變化的,它和主線圈都有分接頭接在分接頭開關上,以便在一定范圍內分級調節電感的大小。
有三種補償方式:全補償、欠補償、過補償。
全補償方式下,消弧線圈的電感電流等于接地點的電容電流,接地點的接地電流等于零。
從滅弧的角度來說全補償最好。但從電工理論的原理可知,此時正好滿足串聯諧振條件,不能采用全補償方式。當系統因操作等原因使三相系統平衡被破壞時,中性點對地將出現一個電壓偏移,而且即使在正常運行時,中性點的電位也不會―直為零,在中性點電位的作用下就可能發生串聯諧振,使中性點和各相對地產生一個很高的過電壓,危及電網絕緣。
欠補償方式下,消弧線圈的電感電流小于接地點的電容電流,接地點流過未被補償的較小的容性電流。
在欠補償的情況下,當系統運行方式改變時,例如電網有一條線路跳閘,此時對地電容相應減小,或當線路非全相運行(此時電網一相或兩相對地電容減小)時、或頻率降低時、或中性點電位偶然升高,使消弧線圈飽和而導致電感值自動變小時,仍然存在發生諧振的可能性,所以一般情況下不采用欠補償方式,只有在消弧線圈容量不足,不能滿足過補償運行要求時,才采用欠補償的運行方式,且操作必須遵守有關規定。
過補償方式下,消弧線圈的電感電流大于接地點的電容電流,接地點流過較小的感性電流。這種方式可避免串聯諧振過電壓,同時也保留了系統進一步發展的余度,因此電網大多采用過補償的方式。
上一條 : 什么是電阻溫度系數?
下一條 : 消弧線圈帶小電阻的優勢